丰台区2021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原卷版)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2020——2021学年北京市高三年级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默写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名著《红楼梦》、《论语》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学类文本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十ー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学部语文课程2月诊断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下学期限时练习语文(开学考)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朝阳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丰台区2021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
2021.03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制作美食短视频的网红博主李子柒,从国内红到国外,热度持续攀升。在短视频中,李子柒身着中式服装,制作精美物品,打理田园生活,如用青梅制作各种美味佳肴,手工打造笔墨纸砚等等,富于中国传统韵味。李子柒的短视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短视频要把故事讲好,既需要素材生动有内涵,也需要精心构思、剪辑,向受众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综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几类元素——美食、风景、乡村生活、传统技艺等得到充分展现。喜欢美食的人可以看到种子种下到食物出锅的全过程;倾心风景的人可以在她忙碌身影间发现远处的山丘和雨雾;对手工制作感兴趣的人可以一睹纯手工打造精品的过程……聚合了丰富的元素,感染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使人观后有感可发、有话想说。而且在不同元素之上,有一个“田园生活”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象统领,所以观看起来具体又不失雅致,简短又不失深刻。在讲求“用户定制”的互联网时代,李子柒的短视频是具有明确用户意识的互联网产品。
李子柒的走红,再次证明短视频若要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其创作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味,更要有意义。
有意思,是吸引观众的“敲门砖”。在“手指做出选择”的今天,引发点击才能把内容呈现给受众。但只追求有意思,不想花工夫打磨作品,是当前一些短视频创作的症结所在。不少短视频创作者只追求“眼球经济”,求奇求险、低俗、空洞,秀段子的人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大多只是哄笑一番,一“刷”而过。发挥短视频的视听艺术优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叙事节奏无论舒缓还是紧凑,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通过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故事场景快速切换,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从发现问题到逐步探索,让人体味生活的意趣。
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予短视频深刻的内涵。再现传统乡村生活面貌,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正是李子柒在海内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所在。
(取材于张明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李子柒短视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内容生动有内涵,李子柒的短视频更加注重精心构思和剪辑故事。
B.用户定位的意识明确,所以这些短视频雅致、具体且具有深刻的内涵。
C.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和故事场景的转换。
D.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她的短视频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若要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既要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
B.作者认为短视频的创作者需关注视频内容,没必要求奇求险。
C.短视频需要综合运用剪辑技术和叙事技巧,丰富其中的意味。
D.有意思的短视频吸引人,有意义的短视频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材料二
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网民广泛应用的视频媒体之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大家记录生活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与此同时,短视频也造成了不少网友的过度沉迷。
短视频的沉迷者,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据统计,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5.01亿人;2019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8.2亿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人。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短视频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种种乱象,视频拍摄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把公共场所当成取景地,公众成了“群众演员”,影响到公共秩序;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一批优秀短视频创作者正在用不同方式讲述着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尽管审美风格不同,讲述方式各异,有的精致、有的粗放,有的安静、有的热闹,但都鲜活蓬勃。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时代需要更多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拍客”,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向世界展现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取材于牛梦笛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短视频的特点和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进行观看。
B. 短视频的沉迷者主要是青少年,其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
C. 文中的具体数据说明,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D. 短视频拍摄存在的侵犯知识产权、影响公共秩序等问题,引发了社会担忧。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聚合多样的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是短视频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
B.内容是否蕴含丰富的含义且生动有趣,是评价短视频的重要标准。
C.短视频发展迅速,生命力旺盛,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面临更多挑战。
D.短视频是一种新媒体,为讲好中国故事,不呈现吸睛的负面内容。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为短视频今后的发展提几条建议。(6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24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1 题。(共18分)
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焉,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焉,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值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者也。
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度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誉己以固之也。
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吁!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
注释:【1】《书》,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于商,故号商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 茹:食用
B.而又适不值乎圣人 值:遇到
C.度其当时之民 度:衡量
D.我伐之宜也 宜:应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幸而又有圣人焉 周之后而无王焉
B.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 后之无王者也
C.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 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
D.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 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
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
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
喜欢文华的人就像厌恶质朴忠诚一样
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
那些人的祖宗已为他们积累几十代了
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
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
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王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洵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
11.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
(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1分)
(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本文的章法。(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1)请解释“一言以蔽之”与“鲤趋而过庭”。(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重视学习《诗经》的理由。(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2分)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彤庭:指皇宫。【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14.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3分)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15.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陆游《书愤》中,与秦观“献策彤庭身渐老”思想情感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以声衬静,写乡村宁静和谐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开言路,兼听则明,是历史留下的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从而呈现出“_____________”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建议道:“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
(4)你的同学在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效果欠佳,你可以用《荀子·劝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他。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
宋代风雪
祝勇
① 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 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 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 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大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 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 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
⑦ 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激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淼——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
⑧ 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显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
⑨ 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⑩ 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
⑪ 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
⑫ 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
⑬ 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
⑭ 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
⑮ 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⑯ 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⑰ 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
(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
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C.第p段引用了作序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
18.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
(2)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
19.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5分)
20.第⑭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21题。(共5分)
21.宋人知雪,以雪构建了大宋独特的雪文化;雪芹喜雪,以雪为《红楼梦》锦上添花。《红楼梦》书中,曹公或以雪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直书雪中雅事,烘托人物形象;或以雪入诗,展示丰富寓意……请选择以上一个角度,概述与雪有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 分)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③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④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⑤不但他动手写,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⑥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 。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两个“集合”均可用“汇合”替换,意思不变。
B. 将②句中“对于”改为“关于”,意思表达更准确。
C. ①④⑤句中,加点字“的”,有两个可以删除。
D.⑤句是病句,“不但”应调至“选择”的前面。
(2)依据语段内容,在横线处写一句结语。(2 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近期,互联网巨头企业相继投入大量资源入局生鲜社区团购。对此,有人认为“关注民生”,有人认为“与民争利”。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某媒体报道了“人民英雄”张定宇的事迹,并配发了下面这幅图片。请仔细观察图片,为这幅图片写一份文字说明。要求:突出主体,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3)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请以“牛”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24.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引发热议。
网友甲:一群“唐朝胖妞儿”,体态圆润,穿唐三彩色样的纱衣,画唐代 “斜红”妆容,原汁原味,这才是传统啊!
网友乙:采用5G+AR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一下子吸引了我。
网友丙:从穿戴造型看,舞蹈表现的是一群唐代少女。但她们嬉笑打闹,嗔怒搞怪,又和当下的少女毫无二致。
网友丁:听说舞蹈灵感源于博物馆的唐三彩乐俑,我最近就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
网友们关于《唐宫夜宴》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校规校纪的惩戒确保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法律法规的惩戒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序,灾难灾害的惩戒唤醒了人类的生命思考……我们都曾亲历或见证过不同对象、不同形式的惩戒。
请以“ 的惩戒”为题,立足现实生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填写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更多内容可扫码添加作者微信获取